Buddism@Tainan 佛教寺院

佛教中伽藍即寺院的意思,與道教廟宇簡單的不同,佛寺沒有翹翹的屋簷,佛寺少了香爐手持祈禱的香,佛寺給人清幽清淨的印象,隨著規律悠揚的誦經聲讓人身心安頓,佛教的哲理深藏在許多佛滅後所留下的經典中,不論是小乗或大乘佛教,自身的解脫道或是發菩薩願自渡渡人,透過師父/老師習正法修正道,在生活中安身立命。

法鼓山線上持誦 可祈福迴向 | 電子報紙 人間福報

  • 佛寺特色Architecture & Decoration
    • 古代皇帝下詔蓋寺廟皆用黃瓦,以示對佛教的尊崇,在日本的寺廟則用黑瓦
    • 山門 又作三門,有智慧、方便、慈悲三解脫門之意
    • 寺院一進門的地方,大都有彌勒菩薩及四大天王,韋馱、伽藍等護法菩薩
    • 左鐘右鼓 傳說忉利天善法堂之鼓,不打自鳴,聞其聲者皆起懼惡生善之心,故稱天鼓
    • 財法二事供養 《法華經法師品》十種供養:香、花、瓔珞、末香、塗香、燒香、繒蓋、幢幡、衣服、伎樂等,類別雖異,虔心皆同。
    • 地板上的蓮花 蓮華比喻菩薩所修之十種善法(又稱蓮華十喻):離諸污染、不與惡俱、戒香充滿、本體清淨、面相熙怡、柔軟不澀、見者皆吉、開敷具足、成熟淨清、生已有想。

Temple@Tainan::佛寺

道場

佛陀與佛法

Budda & Dharma
佛教初期以簡樸生活的實踐,以及基於緣起思想的四聖諦八正道的修行,達到解脫煩惱的目的。
佛法雖是佛陀在世間所傳,但教法(佛法與佛教)卻不能全然劃上等號,佛教是為傳世因此有塑像有形之物,藉之流傳與教化用;佛法可說無形,是指月的手,佛的捻花微笑,只是心傳,所以有經典禪宗六祖(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),對我這般俗世眾生,佛菩薩的形象或有形,如寺廟的氛圍(安靜 清涼 清淨),有助自己的正信、發心、持續靠近(中觀)。2)

  • 釋迦摩尼佛 | 阿彌陀佛 | 彌勒佛 | 藥師佛
    • 三寶佛 釋迦摩尼佛 阿彌陀佛 藥師佛
    • 五方佛 釋迦摩尼佛(中) 阿彌陀佛(西方) 藥師佛(東方) 壽生佛(南方) 不空成就佛(北方)
    • 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
    • 華嚴三聖 釋迦牟尼佛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
    • 三世佛 對應空間與時間觀念
      • 橫三世佛 指中央釋迦牟尼佛,東方藥師佛3),西方阿彌陀佛。
      • 豎三世佛 指過去世的燃燈佛、現在世的釋迦牟尼佛、未來世的彌勒佛
  • 菩薩 觀世音菩薩 | 準提菩薩 | 普賢菩薩 | 文殊菩薩 | 地藏王菩薩 | 大勢至菩薩
    • 龍樹菩薩 與藏傳佛教
      • 雖然漢傳佛教也有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等著作翻譯,但藏傳佛教多了月稱菩薩蓮花生大士等接續龍樹菩薩源自那爛陀寺4)的思想與哲學辯證,十四世達賴喇嘛說猶如學長學弟的關係,但學弟藏傳佛教於此卻有更勝學長的理解。
    • 韋馱菩薩 通常位於天王殿內(與彌勒菩薩一同),面朝大雄寶典,守護伽藍/寺院。
  • 佛法
    • 四念處/住
      • 不淨–身念處–觀身不淨–淨 執著身心是乾淨的
      • 苦–受念處–觀受是苦–樂 執著世間有快樂
      • 無常–心念處–觀心無常–常 執著內心的恆常不變
      • 無我–法念處–觀法無我–我 執著萬物有自主自在的心性

appendix

  • 佛有三身 即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。
    • 法身,是本有的。
    • 報身,是證悟佛果後,酬報因地修行六度萬行之功德,所顯現的福德莊嚴之身,像極樂淨土「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,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」即是。
    • 應身,是為了救度眾生而應眾生之機,隨緣變現的種種身形,像諸佛菩薩化身千百億即是。
  • 佛教的宇宙觀
    • 我們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須彌山,而帝釋天就住在須彌山頂的善見城,統領其餘諸天。須彌山四周各有八天,加上中央帝釋天,合為三十三天,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。
  • 佛陀的十難 報身與眾生一樣會受業,但法身清淨不受業
    • 第一、孫陀利謗佛。 第二、佛患頭痛。 第三、佛患關節痛。 第四、佛患背痛。 第五、佛被木槍刺腳。 第六、佛被擲石出血。 第七、戰遮女繫盆誣陷謗佛。 第八、佛吃馬麥。 第九、奢彌跋謗佛。 第十、佛受苦行難。
1)
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,焚起衝天上。弟子虔誠,爇在金爐放。頃刻氤氳。即遍滿十方。昔日耶輸,免難消災障。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/三稱
2)
故有法界說 有為法不礙出世間法
3)
另一說是東方阿閦佛,又稱不動佛
4)
那爛陀寺為古代東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